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大家关注 > 正文
    购物车
    0

    【重磅】危机? 晋城市加入中原朋友圈? 一个危险的机遇!

    信息发布者:遥远的理想ova
    2017-01-14 10:49:29   转载

     

    晋城市加入中原朋友圈?一个危险的机遇!


    近日,晋城的朋友圈都在纷纷庆祝晋城终于加入了中原朋友圈,还是中原的核心朋友圈!大家普遍认为,只要混入了这个朋友圈,晋城的飞黄腾达就指日可待了!



     

    然而,我却觉得就机遇和挑战来说,挑战更多于机遇;就机遇来说,似乎又是一个危险的机遇 

     



    首先,晋城将面临太原和郑州的双重吸血。



    我们先看下第一张图,人均发展水平方面的省会吸血指数排名,体现了省会对于全省发展机会和财富的掠夺程度。各省会体现在总量方面的吸血指数排名,是省会在人口占比和经济规模等方面对全省资源控制的离均程度排名。


    我们再看下第2张图。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福建,这六个省级单位的跨省人口流动,全部都是净流入。是的,它们不生产人口,它们只是人口的抽水机。大城市、省会、经济发达地区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抽走周边的人口。




    上面是全国的一些数据,旨在说明大城市对周边小城市的经济和人口吸血。


     下面我们再看看晋城的一些数据,看看人口有没有被抽水。



    第一张图,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2016年晋城市中考报名人数27533人,比2015年减少2495人,比2014年减少5314人,为三年来最低。那么你们知道2012年晋城参加中考人数数量吗?2012年晋城市中考考生人数37522人。2016年比2012年的人数差不多少了1万。





    我们再看看小学生人口,上面两张图说明了2个数据:2015-2016学年,全市共有小学543所,小学在校生123130人。而在2007年,全市共有小学1830所,小学在校生227941人。十年期间,晋城市的小学生在校人数少了10万之多!由于全国小学入学率接近100%,而且小学生数量是“数人头”数出来的。小学生数量,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参考指数。凡是发展快的城市,小学生的增量也都很快。




    再看看人口总量:200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为 220.54 万人,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227.9万人,2015年晋城市常住总人口达231.5万人。十年来,人口只增长了10万左右,增长十分缓慢。



    这些数据也许表明,晋城目前可能正在成为周边大城市的人口水源地,人口渐渐地都被抽走了。那么一旦加入中原城市群,未来这种几率更大。



    其次,晋城将面临行政和经济的协调冲突。


    >>>>

    一是行政上的冲突。



    晋城加入中原城市群的消息,老百姓们纷纷鼓掌。但山西省内部却并没有怎么大肆宣传。这个道理很简单。中原城市群,说到底是为了打造郑州大城市圈作服务。就算晋城加入了,那也是为河南人民作贡献啊,关我们山西什么事。而又我看了一下河南人的相关报道。河南人确实蛮高兴的,各种报道各种鼓舞。但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河南人对晋城基本一无所知。很多新闻报道,都重点提到了长治,但对晋城的笔墨上,要么很少,要么干脆不提。在所谓的中原城市群中,晋城很可能陷入双不管的尴尬局面。晋城加入这个所谓的核心城市,我估摸着给焦作做服务的几率更大。毕竟离郑州还远着呢,况且中间还有好几座大山堵着。


    作为河南第一大网大河网的某篇新闻报道,不知道是不是故意忽略了晋城?



    >>>>

    二是经济上的冲突。



    从行政上,晋城隶属于山西省,那么晋城市应该就为全省大局考虑。从经济上,晋城又属于中原城市群,那么晋城市还应为郑州这个群主考虑。如果2个算盘打的差不多,那对于晋城肯定是大好事。但如果太原群主和郑州群主打的算盘不一样,这让我们晋城打什么算盘?



    听白富美还是听高富帅呢?



    第三,晋城将面临煤灰和草灰的文化争执。

    【草灰

    用以指草本植物燃烧后的灰,也可以指灰黄的颜色。但在咱们晋城呢,通常用于称呼外地人,尤其是指河南人,含有贬义。在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还有这么一句话:“小喜道:‘什么病要吃什么药!咱们连个草灰媳妇也斗不了,以后还怎么往前闯啦……’春喜道:‘虽说是个草灰媳妇,倒是个有本领的。’”但人家外地人也不是吃素的,反过来也给咱们取了个外号--煤灰



    晋城加入中原城市群,这群里呢基本都是外地人,绝大部分都是河南人、安徽人。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必然会遇到文化上的冲突。老实说,咱们晋城人相对还是有些排外的。总觉得,晋城人民的钱都被外地人给赚走了,实际上也是这样。晋城不少的知名企业都是外地人投资的,尤其是在那个煤炭疯涨的时代。


    晋城要加入中原城市群,除了在经济布局要跟上步伐,还要在文化上紧跟中原文化,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第四,晋城将面临速度和定位的智慧考验。



    这几年,河南特别是郑州,跟坐了火箭一样,发展速度那是超快。但咱们山西,由于煤炭价格严重下滑,政治形势十分严峻,发展速度慢了很多。在中原城市群中,其他城市也都是猛地发展。特别是中原城市群大部分在平原地带,交通便利,物流发达。而晋城地处山区,通往郑州的高速时不时就因为天气、事故封闭。至于未来的高铁,一是时间上还得3、5年,二是物流上还得靠公路,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如何在发展速度上,能跟紧中原的好朋友们,这对我们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尽管资源枯竭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高悬在中国69座资源枯竭城市头顶,但出于对GDP和政绩的追求,部分城市仍是迟迟不愿真正地走上转型之路



    最关键,还有一点,就是关于晋城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定位。



    晋城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如果不能彻底改变经济结构,其未来可想而知,比如鄂尔多斯煤都神话的破灭、甘肃玉门聚散皆因油、湖北黄石矿竭城衰。而如果作为一个制造业城市,如果没有人才人口、技术交通的支持,也是长路坎坷。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业本身就正面临巨大的问题,美国特朗普上台后就更有压力了。虽然在中原城市群的规划中,表示要推动长治、晋城、焦作、济源、周口、阜阳、蚌埠等城市扩容提质,加快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集聚发展。但仍然没有看出群主郑州对晋城的产业定位打算。我只希望不要让晋城成为河北,不要变成一个重工业、重污染区域,不要成为中原城市群的牺牲品。



    2年前,我和朋友闲谈时,就曾开玩笑道:总感觉郑州才是晋城的“省会”啊,咱们出门都从郑州走,进货都从郑州进,经济上似乎更依赖河南,但行政上却还得听太原的。如果不是晋城长期的“草灰”概念根生蒂固,很可能早就一窝蜂跑河南去了。

     

    去郑州,这种潜移默化的生活方式,其实一直在默默影响我们晋城人的日常生活。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概念里,这也是天然的影响。就像沁水县的端氏、加丰人进城买东西,肯定选更近的晋城市,而不是沁水县城。



    大城市、省会城市的吸血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作为大城市,天生就有交通枢纽优先建设的权力,机场、火车、高速、高铁,南来北往的都要走大城市。大城市又通常都是天然的行政中心、财政中心、科研教育医疗中心,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好处。毕竟人往高处走。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人才和劳动力的转移。


    那么,晋城作为夹在山西太原、河南郑州的中间地带,无论是面对行政优势的太原,还是面对经济、地域优势的郑州,从人口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正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双百”城市的畅想、中原城市群的核心,每一条消息都足以让晋城人欢欣鼓舞。当发展的浪潮席卷向晋城,全民沸腾,因为晋城沉默了太长的时间,我们需要这样的机会,但是浪潮的深水之下也是暗礁涌动。作为晋城的掌舵者需要有这份警觉,避开陷阱,扬帆起航。


    坚者自坚,强者自强。对于每一个迎着浪潮的晋城人来说,是自己的机会,也是一次考验!面对机遇,你的选择和态度,也是晋城的选择和态度!



    不多说了,由于本文只花了一个小时,可能数据上多有不准,文字上多有出入,问题多,信心少,还望乡亲们海涵,仅供抛砖引玉。

     

    人口的城镇化以及向大城市集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希望明天出门,郑焦晋高速不封。

    (未完待续)



    晋牛苹

    作者简介


    又名苹果牛,80后,晋城人,真名不详,主业移动互联网,副业电子商务,业余偶写时评赚点稿费,年少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青报、工人日报等曾有数十豆腐块发表,新浪自媒体签约作者、Media Pro全球华人自媒体联盟成员。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